粤西游日记五
初六

晨餐后,作二诗别郑、杨诸君。郑君复强少留,以一诗酬赠焉。遂下山,西南一里入大道,东南一里过南溪桥。南溪之由高峙桥东,有水自西南直上

西麓,〔绕山东北入漓去,〕石梁跨其上,即所谓南溪也。白龙

在山椒。累级而上,

门高涨,西向临溪,两石倒悬

口,岂即所谓白龙者耶?

下广列崇殿,仰望不知为〔

〕。由殿左透级上,得璇室雕饰华丽的宫室如层楼,内有自然之龛,置千手观音。前临殿室之上,环瞻

顶,〔为〕此

最胜处。从此北向东转,遂成昏黑。先是,买炬山僧,僧言由

内竟可达刘仙岩,不必仍由此

出。及征钱篝火入,中颇宽宏多岐。先极其东隅,上跻一隙,余以为刘仙道也,〔竟〕途穷莫进。又南下一洼,则支窦傍午,上下

错,余又以为刘仙道也,山僧言:“〔此乃〕护珠岩道,崄巇xiǎn xī艰难崎岖莫逾。与其踯躅于杳黑,不若出

平行为便。”时所赍茅炬已

爇垂尽,乃随僧仍出白龙。下山至桥,望白龙之右复有

盘空,而急于刘岩,遂从桥东循山南东转,则南面一崖,层突弥耸,下亦有窍旁错,时

臂而过。忽山雨复来,乃奔憩崖下,跻隙坐飞石上,出胡饼啖之。〔雨帘外窥,内映

幕,〕仙仙乎有凌〔云〕餐霞之想。久之雨止,〔下〕岩,转岩之东,则刘仙岩在是矣。〔岩〕与白龙

东西分向,由山南盘麓而行,相去不过一里,而避雨之岩正界其中,有观在岩下。先入觅道士炊饭,而道枕未醒,有童子师导从观右登级,先穿门西入,旋转逾门上,复透门出,又得一岩,东南向,中看三仙焉,则刘仙与其师张平叔辈也。又左由透门之上,再度而北,又开一岩,中置仙妃,岩前悬石甚巨,当

门,若树屏,若垂帘。刘仙篆雷符于上岩右壁,又有寇忠愍mǐn准大书,俱余所(

)得者。〔予至岩,即周览各窦。询与白龙潜通处,竟不可得。乃知白龙所通,即避雨岩下窦,导僧所云护珠岩是也。〕时雨复连绵不止,余仍令顾仆随童子师下观,觅米自炊。余出匣中手摹雷符及寇书,而石崖歌则,石雨淋漓,抵暮而所摹无几。又令静闻抄录张、刘二仙《金丹歌》,亦未竟。又崖间镌刘仙《养气汤方》及唐少卿《遇仙记》未录,遂宿观。道士出粥以饷。中夜大雨,势若倒峡。
刘仙名景,字仲远,乃平叔弟子,各有《金丹秘歌》镌崖内,又有《俞真人歌》在

门崖上,半已剥落,而《养气汤方》甚妙,唐少卿书奇,俱附镌焉。
初七

雨滂沱不止。令顾仆炊饭观中。余与静闻冒雨登岩,各完未完之摹录。遂由玉皇祠后,寻草中伏级,向东北登山。草深雨

,里衣沾透,而瞻顾岩石,层层犹不能已。而童子师追寻至岩中,顾不见客,高声招餐,余乃还饭寺中。饭后,道士童师导由穿云岩。其岩〔在〕上岩东南绝壁下,

口亦东南向。其

高穹

朗,后与左右分穿三窍,左窍旁透

前,后与右其窍小而暗,不暗行也。

内镌《桂林十二岩十二

歌》,乃宋人笔。余喜其名,

录之,而高不可及。道士取二梯倚崖间,缘缘分录,录完出

。

右有文昌祠,由其而东过仙人足迹。迹在石上,比余足更长其半,而阔亦如之,深及五寸,指印分明,乃左足也。其侧石上书“仙迹”二字,“迹”字乃手指所画,而“仙”字乃凿镌成之者。由迹北上,即为仙迹岩。岩在穿云东北崖之上,在上岩东隅,

口亦东南向,外亦高朗,置老君像焉。其内

柱倒垂,界为两重,〔若堂皇之后,屏列窗棂,分内外室者。〕

岩穿窦两岐,俱不深,而玲珑有余。
徘徊久之,雨霏不止,仍从仙迹石一里,抵观前。别道士童师,遂南行〔二里,出〕十里铺。〔铺在斗

西,郡往平乐大道。〕由铺南进灵懿石坊,东向岐路,入一里,北望穿山,隔江高悬目窦,昔从北顾,今转作南瞻,空濛雨

中,得此圆明,疑是中秋半晴半雨也。再前,望崖头北隅梳妆台下,飞石嵌江,剜成门阙,远望之,较水月似小,而与雉山石门,其势相似。然急

涌其中,

漾尤异,倏忽之间,上见圆明达云,下睹方渚嵌水,瞻顾之间,奇绝未有。共一里,东至崖头庙。其山在雉山之南,乃城南第三重当午之案也。漓江西合

江于雉山,又东会拖剑水及漓江支水于穿山,奔

南下,此山当其冲。山不甚高,而屹立扼

,有当熊之势。西向祀嘉应妃,甚灵,即灵懿庙。宋嘉定间加封嘉应善利妃。其北崖有亭,为梳妆台,下即飞崖悬嵌,中剜成门处,而崖突波倾,不能下瞰,但见回

跃澜,漩石而出,时跫qióng脚步声然有声耳。坐久之,返庙中。由其后入一

,其门西向。穿门历级下,其后岈然通〔望〕,有石肺垂

中,其

正绿,叠覆田田荷叶相连的样子,是为荷叶

。穿叶底透山东北,即通明之口也,漓江复潆其下。由叶前左下,东转深黑中,其势穹然,不及索炬而入。初,余自雉山僧闻荷叶

之名,问之不得其处,至是拭崖题知之,得于意外,

亦灵幻,不负雨中踯躅。庙中无居人,赛神携火就崖而炊,前后不绝。其东北隅石崖

江,山名“净瓶”以此,须泛舟沿

观之,其上莫窥也。
仍二里出大道,傍十里铺,〔经白龙

,北随溪探前所望白龙左

,则玄岩也。岩东向,

门高耸。下峡,由南腋东入上

;东登必由北奥,俱崇深幽邃,无炬不能遐历远游。

前

柱缤纷,不减白龙。上镌“玄岩”,字甚古。出

,〕饭而雨霁。五里入宁远门,南门。返寓,易衣浣污焉。
初八

晨餐后,市石于按察司东初旸yáng王孙家,令顾仆先携三小者返寓,以三大者留为包夹焉。余遂同静闻里半出北门,转而东半里,北入支径,过一塘,遂登刘岩山。先有庵在山麓,

当其后,为刘岩

。

门西向,东下渊黑,外置门为藏蒌lóu一种草木植物之所。此岩以刘姓者名,与城南刘仙同名实异也。由

右跻危级而上,是为明月

。其

高缀危崖之半,上削千尺,下临重壑,

门亦西向。僧白云架佛阁于

门之上,层叠倚岩,有飞云缀空之势。

在阁下,东入岈然,然昏黑莫辨,无甚奇。出

,觅所谓望夫山。山在其北,犹掩不可睹。乃饭而下,崖半见北有支径,遂循崖少北,复见一

西向,其门高悬,为僧伐木倒架,纵横

前,无由上跻。方徘徊间,而白云自上望之,亟趋而下,怂恿引登。梯叠门而上,一石当门树屏;由其左透隙,则宛转玲珑;逾石脊东下,穹然直透山腹;辟门东出,外临层崖,内列堂奥,凭空下瞰,如置身云端也。

门

柱纵横,径窦逆裂,北有一径高穹下坠,东转昏黑,亦有门东出,暗不复下。复与白云分踞石脊之中,谈此

灵异。昔其徒有不逞者,入


昧,不知所往。白云遍觅无可得,哀求佛前。五

,复自

侧出,言为神所缚,将置之海,以师乞免贳通赦之。然先是觅

中数遍,不知从何出也。此间东西透豁,而有脊有门中界之。〔不若穿山、叠彩、中隐、南峰诸

,扩然平通,下望明饺,内无余奥也。〕
下

,别白云。仍一里,西过北门,门西峰当面起,削山为城。循其北麓转西北城角,下盘层石,上削危城。其西正马留山东度之脉;其南濒城为池,南汇与凉水

桥新西门外。而南入

江;其北则洼汇山塘,而东浅于虞山接龙桥下者。《志》所称始安峤当在其处也。《志》又有冷水

,在城东,而曾公岩名冷水,而此又有冷水焉。凉水

桥北,

堂皆莲花,香

远暨,亦胜地。凉水

在新西门外。北门在两山夹中,东西二峰峭竖而起,东峰俗称为马鞍,西峰俗呼为真武。东峰疑即镇南峰,《志》言有唐人勒石,尚未觅得。西峰南麓,王

明祠。因之为城,锁钥甚壮。然北城随山南转,故北隅甚狭,渐迤而南,则东西开扩矣。
余少憩城外西北角盘崖之上,旋入北门,西谒

明祠。复东由大街南行,则望

西岩之

正当明处,若皎月高悬焉。又南,共一里,至《桂岭碑》侧,西向濒城,复得一山,则华景

在焉。

门东向,前有大池,后倚山,则亦因为西城者。

前岩平朗,上覆外敞,其南昔有楼阁,今俱倾圮莫支,僧移就岩栖焉。岩后穿

为门,其内崡岈,分而为三:南入者,洼暗而邃;西透者,昔穿城外,因为城门,后甃井石

而断焉,北转者,上出若前,下履飞石,东临岩上。崖有旧镌一,为开庆元年手敕,乃畀其镇将者。开庆不知是何年号,其词翰俱为可观。而下有谢表井跋,则泐lè裂开不能读矣。已复出至前岩,僧言由

左攀城而上,山之绝顶有《诸葛碑》。余从闻异之,亟西登城陴pí女墙,乃循而南登,已〔从石萼〕丛错中攀跻山顶。此顶当是宝积山。《志》言宝积与华景相连,上有危石怪木,当今又为卧龙山,想一山而南北异名耳。顶南荒草中有两碑,一为成化间开府孔镛撰文,一为嘉靖间阃帅俞大酞修记。皆言此山昔名卧龙,故因而祀公,以公德业在天下,非以地拘也。今顶祠已废,更创山麓。从其上东俯宫衢,晚烟历历,西瞰濛绪,荷叶田田,近则马留山倒影,远则侯山诸峰列翠,虽无诸葛遗踪,亦为八桂胜地。其侧崖棘中,有百合花一枝,五萼,甚钜,因连

折之,肩而下山,即为按察司后矣。薄暮,共二里,抵寓。
初九

余少憩寓中。上午,南自大街一里过樵楼,市扇

书《登秀诗》赠绀谷、灵室二僧,扇无佳者。乃从县后街西入宗室廉泉园。廉泉丰仪修整,礼度谦厚,令童导游内园甚遍。园在居右,后临大塘,远山近水,映带颇盛,果树峰石,杂植其中,而亭榭则雕镂缋饰,板而无纹也。停憩久之。东南一里,过五岳观。又一里,出文昌门,乃东南门也,南溪山正对其前。转若一指,直上南过石粱,〔梁下即

江北分派。〕即东转而行,半里,过桂林会馆,又半里,抵石山南麓,则三教庵在焉。庵后为右军崖,即方信孺结轩处。方诗刻庵后石崖上,犹完好可拓。其山亦为漓山,今人呼为象鼻山,与雉土人藏篓其中也。

不甚宽广,昔直透东北隅,今其后窍已叠石掩

。循石崖东北,遂抵漓江。乃盘山溯行,从石崖危嵌中又得一

,北向,名南极

。其中不甚深。出其前,直盘至西北隅,是为象鼻岩,而水月

现焉。盖一山而皆以形象异名也。飞崖自山顶飞跨,北

中

,东西俱高剜成门,

江从城南来,

贯而合于漓。上既空明如月,下复内外潆波,“水月”之称以此。而

江之涯,下跨于水,上属于山,中垂外掀,有卷鼻之势,“象鼻”之称又以此。水

之南,崖半又辟陆

。其崖亦自山顶东跨江畔,中剜圆窍,长若行廊,直透水

之上,〔北踞窍口,下瞰水

,〕东西

穿互映之景,真为胜绝。宋范石湖作铭勒窍壁以存。字大小不一,半已湮泐消蚀隐没和裂断,此断文蚀柬,真可与范铭同珍,当觅工拓之,不可失也。时有渔舟泊

口崖石间,因令棹余绕出

外,复穿入

中,兼尽水陆之观。
乃南行一里,渡漓江东岸,又二里抵穿山下。其山西与斗

山相对。〔斗

在刘仙岩南,崖头山北,漓江西岸濒江之山也。东西夹漓,怒冠鼓距,两山当合名斗

,特东山透明如圆镜,故更以穿山名之。〕山之西又有一峰危立,初望之为一,抵其下,始见竖石下剖,直抵山之

,若岐若合,亭亭夹立。盖山以脆薄飞扬见奇也,土人名为荷叶山,殊得之也。穿山北麓,嘉熙拖剑之水直漱崖

,循山而南,遂与漓合。余始至其北,隔溪不得渡。望崖壁危悬,

门或明或暗,纷纷错列,即渡亦不得上。乃随溪南行,隔水东眺,则穿岩已转,不睹空明,而山侧成峰,尖若竖指矣。又以小舟东渡,出穿山南麓,北面而登。拨草寻磴,登一岩,高而倚山半,其门南向,〔疑〕即穿岩矣。而其内

柱中悬,琼楞层叠,殊有曲折之致。由其左深入,则渐洼而黑,水汇于中。知非穿岩,乃出。由其右复攀跻而上,则崇岩旷然,平透山腹,径山十余丈,高阔俱五六丈,上若卷桥,下如甬道,中无悬列之石,故一望通明。

北崖右有镌为“空明”者,由其外攀崖东转,又开一

,北向与穿岩并列,而后不中通,内分层窦,若以穿岩为皇堂,则此为奥室矣。〔其东尚有三

门,下可望见,至此则峭削绝径。〕穿岩之南,其上复悬一

,南向与穿岩叠起,而后不北透,内列重帏,若以穿岩为平台,则此为架阁矣。凭眺久之,仍由旧路东〔下汇〕水岩。将南抵山麓,复见一

,门亦南向,而列于汇水之东。其内亦有支窍,西入而隘黑无奇。时将薄暮,遂仍西渡荷叶山下。北二里,过河舶所,溯漓江东岸,又东北行三里,渡浮桥而返寓。
初十

余憩寓中。上午,令取前留初旸所裹石,内一黑峰,多斧接痕。下午,复亲携往换,而初旸观戏王城后门,姑以石留其家。遂同静闻以所书诗扇及岳茗赍送绀谷。比抵王城后门,时方演剧,观者拥列门阑,不得入。静闻袖扇茗登忏坛。适绀谷在坛,更为订期十三〔

〕。余时暴

中暑甚,不

观戏,急托阑内僧促静闻返,乃憩寓中。
译文 初六

早餐后,作了两首诗辞别郑、杨诸君。郑君又强

着稍作停留,用一首诗回赠给我。于是下山,向西南一里走上大道,往东南一里过了南溪桥。南溪的山高高耸立在桥东,有水

自西南

来一直向上

近西麓,绕到山的东北

入漓江去,石桥跨在水上,就是所谓的南溪了。白龙

在山顶。沿层层台阶上去,

口高张着,朝向西边面临溪

,两块岩石倒悬在

口,莫非就是所谓的白龙吗?

下排列着许多高大的殿宇,抬头望去不知道是山

。由殿左通过台阶上去,走到一处雕饰华丽的殿堂,如同高楼,里边有自然形成的石完,安放着千手观音。站在前边面临殿堂之上,环顾

顶;是此

最优美之处。从此往北转向东,便变得昏黑下来。这之前,向山中的和尚买火把,和尚说由

内一直走可到达刘仙岩,不必仍从此

出来。到拿出钱买火把点亮后进

,只见

中十分宽阔宏大,岔

很多。首先走到

内东隅的尽头,上登一条裂

,我以为是去刘仙岩的路了,路竟然断了无法前进。又向南走下一个洼坑,就见旁

四通八达,上下

错,我又以为是去刘仙岩的路了,山上的和尚说:“这是去护珠岩的路,艰险崎岖无法通过。与其徘徊在深黑之中,不如出

在平地走更为方便些。”此时带着的茅草火把已经白白地将要烧尽,只好跟随和尚仍然出了白龙

。下山走到桥边,望见白龙

的右边又有个

盘在高空,但急着去刘仙岩,便从桥东头沿南面的山向东转,就见南面有一座石崖,层层突起更加高耸,下边也有


四处

错,时时擦肩而过。忽然山雨再次降临,便跑到石崖下休息,登上裂

坐在飞突的岩石上,拿出烧饼来吃。向外看去是一层雨帘,里边如映照着

白色的筛幕,仙仙然使人有腾云驾雾

吐云霞的想法。很久雨才停,下了岩

,转到岩

的东边,刘仙岩就在这里了。刘仙岩与白龙

分一个朝东,一个朝西,由山南绕着山麓走相距不超过一里,而避雨的那个岩

正隔在当中,有个道观在岩

下,先进去找道士做饭,可道士睡在

上未醒,有个道童领着从道观右侧登台阶上去。先穿过

口往西进去,随即转来转去爬到

口上方,又钻出

,又找到一个岩

,

口向东南,

中安放着三位神像,就是刘仙人与他的师傅张平叔等人了。又向左宙钻出来的那个

口的上方,再越到北边,又开有一个岩

,

中放置着仙妃像,

前悬着的岩石十分巨大,挡在

口,像竖立的屏风,似下垂的门帘。在上

右壁刘仙人用篆字刻有雷符,又有寇忠憨公〔寇准〕的大字,都是我所想要得到的东西。我来到刘仙岩,立即遍览了各个


。询问与白龙

暗中相通之处,始终找不到。这才知道白龙

通着的,是避雨那个岩

的下

,也就是导游的僧人所说的护珠岩了。此时雨又连绵不停地下起来,我仍旧命令顾仆随道童下到道观中,找米自己做饭。我拿出匣子中的纸笔亲手摹拓雷符及寇准的字,但石崖倾斜,石壁上雨水淋漓,到天黑时都没有摹好多少。又命令静闻抄录张、刘二位仙人的《金丹歌》,也没有抄完。另外崖壁间镌刻着刘仙人的《养气汤方》及唐少卿的《遇仙记》,没有抄,只好就住在道观中。道士拿出稀粥来给我们吃。半夜下大雨,雨势如山峡崩塌下来。
刘仙人名叫刘景,字仲远,是张平叔的弟子,各人都有《金丹秘歌》凿刻在崖壁上,又有《佘真人歌》在

口的崖壁上,一半已经剥落,而《养气汤方》十分奇妙,唐少卿的字很罕见,都附带刻在壁上。初七

大雨涝沱不止。命令顾仆在道观中煮饭。我与静闻冒雨登上岩

,各人完成未摹完的崖刻。于是从玉皇祠后,找到草中隐伏着的石阶,向东北登山。草深雨

,内衣都

透了,可环视左右的岩石,一层层的仍见不到头。而道童追寻我们来到岩

中,四顾不见客人,高声招唤我们去用餐,我便返回寺中吃饭。饭后,道士与道童领路游穿云岩。这个岩

在上岩东南的绝壁上,

四也是朝东南。岩

高高弯隆起,高

明朗,后面与左右两边分别通着一个


,共三个,左边的


从旁边通到

前,后面与右边的


又小又暗,无法在黑暗中前行、

内刻有《桂林十二岩十二

歌》,是宋代人的笔迹。我喜爱它的名字,打算抄录它,可是太高够不到;道士取来两把梯子靠在崖壁上,分头顺着抄录,抄完出

。

右有个文昌祠,由它前面往东经过仙人足迹言脚印在岩石上,比我的脚掌还长那么一半,而且宽处也是这样,探达五寸,指头印清清楚楚,是左脚。它侧面的石头上写着“仙迹”两个字声迹”字是用手指划出来的,可“仙”字是凿刻成的。由脚印往北上去,就是仙迹岩。岩

在穿云岩东北的山崖之上、在上岩的东隅,

口也是朝向东南,外边也很高大明朗,在

中放置了老君像。

内钟

石柱倒垂,分隔为两层,好像是衙门大堂的后边,陈列着窗格状的屏风,分隔成内、外室的样子。

中岩石上通着两岔

,都不深,可玲珑小巧有余。徘徊了很久,雨霏霏不止,仍从仙迹石走一里,到达道观前。告别了道士和道童,‘就向南行二里,到了十里铺。十里铺在斗

山西边,在府城通往平乐府的大道上。由铺南走进灵鼓石坊,向东走上岔路,深入一里,朝北望穿山,隔着江

高悬着一个眼睛一样的


,以前从北面看,今天转到南边观看,在这空檬雨

之中,见到这个明亮的圆

,怀疑是在中秋节的半晴半雨之时了。再往前走,望见崖头北隅的梳妆台下,飞石嵌入江中,剑成门网,远望它,比水月

似乎小些,可与堆山的石门,气势相似。然而急

奔涌在石门中,

漾之状尤其奇异,忽然之间,往上看见明亮的圆

直达云霄,向下看方方的小洲嵌入水中,顾盼之间,奇绝的景致从未有过。共行一里,往东来到崖头庙。此山在难山的南面,是城南第三重正南的案山。漓江往西在堆山与

江合

,又向东在穿山会合拖剑江及漓江的支流,往南奔

而下,此山正当江

的要冲。山不怎么高,可屹立于此扼住江

,有

面挡熊的气势。有庙向西,供奉嘉应妃,十分灵验,就是灵爵庙。〔宋代嘉定年间(1208-1224)加封为嘉应善利妃。〕庙北的山崖上有亭子,是梳妆台,下边就是飞崖悬空下嵌,中间卿空成门

的地方,山崖突起波涛倾注,不能往下俯瞰,只见回

跃澜,回旋的水

从石门中旋转而出,不时发出脚步声一样的声音。坐了

久,返回庙中。由庙后进入一个

,

口向西。穿过

口沿台阶下去,那后面十分深远,四处都望得见,有肺叶状的岩石垂在

中,石

纯绿,层层叠叠覆盖下来,似荷叶相连,这就是荷叶

。穿过荷叶底下钻到山的东北面,就是透入亮光的

口了,漓江重又潇绕在山下。由荷叶前往左下走,向东转入漆黑之中,

势弯隆,来不及找火把进去了。起初,我从堆山的僧人那里听到荷叶

的名字,询问他又不知道它的位置,来到这里擦拭崖壁上的题记知道是这里,得之于意料之外,山

也灵光变幻,不辜负在雨中来回走了一趟。庙中无人住,参加赛神的人带着火种来就着石崖烧饭,前后不断。庙东北隅的石崖

入江中,山的名字“净瓶”就是由此得名,必须乘船沿着江

观览它,在上面是无法窥视的。仍旧二里走上大道,从十里铺旁过,经过白龙

,向北顺着南溪去探先前所见白龙

左边的

,就是玄岩了。岩

向东桐口高耸。下到峡中,由南边的山侧向东进入上

;向东上登必定要经由北面的深

,全都高深幽远,没有火把不能远游。

前的钟

石柱缤纷

呈,不比白龙

差。上边刻着“玄岩”,字写得十分古朴。出

后,吃过饭后雨停了。走五里进了宁远门,〔南门。〕返回寓所,换衣服洗去污垢。
初八

早餐后,到按察使司东侧王孙朱初肠家买石头,命令顾仆先一步带着三块小的返回寓所,把三块大的留下为我用夹板包装好。我于是同静闻走一里半出了北门,转向东行半里,向北走上岔开的小径,路过一个水塘,于是上登刘岩山。先有座寺庵在山麓,

正位于庵后,是刘岩

。

口向西,往东下去是漆黑的深渊,外边安了门作为收藏篓嵩的地方。这个岩

是因姓刘的人得的名,与城南的刘仙岩同名而实际上是不同的。由

右登高高的石阶上去,这是明月

。这个

高高点缀在高崖的半中

,上面陡削有千尺高,下临重重深壑,

口也是向西。白云和尚在

口之上架设了佛阁,层层叠叠靠着岩石,有飞在云上点缀在天空的气势。

在佛阁下,向东走进去十分深邃,但是昏黑得无法辨清东西,没有什么奇特之处。出

来,寻找所谓的望夫山。山在

的北面,仍然被挡住不能看见。使吃了饭下山,在山崖半

看见北边有条岔开的小径,就沿着山崖稍往北走,又见到一个山

向西,

口高悬,僧人砍伐树木,纵横

错地倒架在

前,无从上登。正在徘徊之间,白云从上边望见了,连忙赶下来,鼓励并领我们上登。用梯子一层层上到

口,一块岩石挡在

口,像竖立的屏风;由岩石左侧穿过石

,则弯弯曲曲玲珑精致;越过石脊向东下走,十分深广,直通到山腹之中;从东边张开的

口出来,外边下临层层山崖,

内罗列着深深的殿堂‘;凌空下瞰冲口置身于云天之上。

口钟

石柱纵横排列,迸裂的

隙径穿石

,北边有一条通道,从高高隆起的崖上深坠下去,转向东

昏黑下来,也有

口往东出去,因为太暗不再下走。又与白云分别坐在石脊的中间,谈论此

的灵异之处。以前他的徒弟中有个

胡的人,进

神智


,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。白云四处寻找无法找到,在佛前哀求。五天后,那徒弟又从

旁出来,说是被神捆绑起来,将要投入苦海,因为师傅乞求免罪才赦免了他。然而在这之前在

中寻找了几遍,不知是从何处出来的。

的东西两头透亮开阔,有道石脊有个石门隔在中央,不像穿山、叠彩山、中隐山、南峰各山诸

,十分空阔,平敞柑通,向下望去,明亮皎洁,里边没有其他隐秘之处了。
由

中下来,告别了白云。仍然走一里路,往西经过北门,城门西边的山峰

面耸起,辟山筑起城墙。沿着山的北麓转到城墙的西北兔,下面盘踞着层层岩石,上面耸立着高峻的城墙。它的西面正是马留山往东延伸的山脉;它的南面濒临城墙处是护城河,往南与凉水

桥〔在新西门外。〕之水会

再向南

入

江;它的北面侧低洼汇水,成为群山环绕的水塘,而东边比虞山龙桥下的水塘浅。志书所称的始安娇应当就在那个地方了。〔志书中又记有冷水

。在城东,可曾公岩也叫冷水

,而此处又有个冷水

雳凉水

桥北边了

塘都是莲花,香

远及,也是一处景

优美的地方。凉水

在新西门外。〕北门在两座山相夹之中,东西两座山峰陡峭地竖起,〔东峰俗称为马鞍山,西峰俗称为真武岩。东峰怀疑就是镇南峰,志书上说有唐代人刻的石碑,还没有找到。西峰的南麓,有王

明祠。〕顺着山势筑城,是军事要地,极其雄壮。不过北面的城墙随着山势转向南,所以城北隅十分狭窄,渐渐透巡向南,则东西方向就开阔起来了。
我在城外西北角盘踞的石崖上稍作休息,随即进入北门,向西去拜渴了王

明祠。再向东经由大街往南行,就望见

西岩的


正好位于透出亮光的地方,如皎洁的明月高悬着。又向南,共一里,来到《桂岭碑》侧边,向西走近城墙,又见到一座山,就见华景

在这里。

口向东,前边有个大水池,后面靠山,便也是顺着山势建西面的城墙。

前部岩

平坦明亮,上面有岩石覆盖着,外边宽敞,

南从前有楼阁,今天全部倒塌了,没有任何支撑物,僧人搬到岩

中栖身。岩

后面穿

为

门,

内十分幽深,又分为三个

:向南进去的,低洼黑暗而深邃;往西穿去的,从前通到城外,因而作为城门,后来用石块砌起来

断了;转向北的,往上出岩前,脚下踩着飞突的岩石,在岩

上方向东俯视。崖壁上有旧时的刻石一块,是开庆元平皇帝的亲笔语书,是赐给他镇守边地的大将的d开庆不知是什么年号,诏书的词章文采都值得观赏。而下边有谢恩的奏章与跋文,却剥落得不能读了。不久又出到前边的岩

来,和尚说从

左沿城墙攀登上去,山的绝顶之上有《诸葛碑》)。我听了他的话很惊奇,急忙往西登上城墙上的女墙,就沿着城墙往南上登,不多一会儿,从花尊般成丛错杂的岩石中攀登到山顶。〔这处山顶应该是宝积山。志书上记载宝积山与华景山相连,山上有许多高石怪树,当今又称为卧龙山,想来是一座山而南北两面名称不同罢了。〕山顶南边的荒草中有两块碑,一块是成化年间(1465-1487)开府孔铺撰写的碑文,一块是嘉靖年间总兵俞大酞撰修的碑记。都是说,此山从前名叫卧龙山,所以就在这里祭祀诸葛亮先生,因为先生的功德勋业遍天下,不能拘泥于地区。今天山顶的祠堂已经废弃了,重新建在山麓。从山顶上向东俯视宫室街道,傍晚炊烟历历在目,往西鸟瞰空潦中的小洲,荷叶田田,近处就是马留山的倒影,远处则是侯山诸峰遍环翠

,虽然没有诸葛亮的遗踪,也算是桂林府的胜地。山顶侧面山崖上的荆棘中,有一枝百合花,有五朵花沂反大,因而连

折了它,扛在肩上下山来,马上就是按察使司后面了。傍晚,共走二里,到达寓所。
初九

我在寓所中稍作休息。上午,往南自大街走一里过了谁楼,买扇子打算写《登秀诗》赠给钳谷、灵室二位僧人,没有好扇子。于是从临桂县衙的后街向西走入王族廉泉的花园。〔廉泉的体态丰

,容貌英俊整洁,礼貌气度谦逊忠厚,命令书童领路游览内园极为周遍。〕园子在居室的右方,后边临近大水塘,远山近水,互相映衬,十分优美,果树石峰,杂乱地种植在园中,可亭台楼榭却雕镂绘饰,搞得很呆板而花纹没有特点。停下休息了很久。往东南一里,过了五岳观。又一里,走出文昌门,就是东南方的城门,南澳山正面对城门前。转过好像一指宽的地方,直接上桥向南过石桥,桥下就是

江在北边分出的支流。马上转向东行,半里,过了桂林会馆,又走半里,抵达石山南麓,就有三教庵在这里。庵后是右军崖,就是方信孺建造书斋的地方。方信孺的诗刻在庵后的石崖上,还保存完好可以摹拓。此山也是漓山认现在的人称为象鼻山,与难山的漓山,一座在彼一座在此,不知应当偏袒谁贬低谁。山的东南隅,也有

向南,就在庵旁,但设了栅栏加了锁,这是因为当地人在

中收藏萎嵩。

不怎么宽广,从前一直通到东北隅,现在它的后

已砌上石块堵

起来。沿石崖往东北走,便抵达漓江边。于是绕着山溯江行,在高高嵌入江中的石崖上又见到一个

,

口向北,名叫南极

。

中不怎么深。出来到

前,一直绕到西北隅,这是象鼻岩,而水月

出现在这里。原来这一座山便都是由于形状相象而名称不同…飞崖自山顶飞跨而下,向北

在江

之中,东西两面都高高地剑空成为石门,

江从城南

来,从门中穿

而过又与漓江合

。上边既是中空明亮有如月亮,下边又在内外潇

着水波,“水月”的名称就因此而得。而

入江中的石崖扩下边跨在水中,上面连着山,中部下垂外侧举起,有卷起鼻子的气势,“象鼻”的名称又是因此而得。水

的南面,石崖半中

又开有一个陆

。那石崖也是从山顶向东跨到江畔,中间宛成圆

、长长的好像走廊,直通到水

之上,向北坐在

侧,下瞰水

、东西两面相通互相掩映的景

,真是优美绝顶二宋代范石湖作有碑铭刻在

壁上以便存世。字的大小不一致,一半已经磨灭

落,这一处断缺蚀坏的铭文,真与范成大的铭记同样珍贵,应当找工匠来摹拓它,不可错过了。此时有渔舟停泊在

口的崖石间,就叫他载着我绕出

外,再穿进

中,兼带尽览水陆的景观。
于是向南行船一里,渡到漓江东岸,又走二里抵达穿山下。此山与西面的斗

山相对。斗

山在刘仙岩南边,崖头山的北边,是漓江西岸濒江的山。两座山在东西两面夹住漓江,

冠怒张,

爪凸起,两座山应当合起来叫斗

山,只不过东面的山中空透亮如同圆圆的镜子,所以另外用穿山来命名它。山的西侧又有一座山峰矗立,乍一望以为是一座山,到达山下,才见到竖起的石峰向下剖开,直达山峰的

部,如分如合,高高地相对耸立。原来此山是以脆薄飞扬见奇的,本地人起名叫荷叶山,这是非常恰当的。穿山的北麓,嘉熙桥下

来的拖剑江水直接冲刷着山崖的

部,沿着山往南

,于是与漓江合

。我起初来到江北,隔着溪

不能渡过去。望见崖壁高悬,

口或明或暗,纷纷错杂罗列,即使是渡过去也不能上去。于是顺着溪

往南行,隔着溪水向东眺望,就见穿岩已转换了方位,看不到中空明亮之处,而山的侧面形成峰,尖尖的好像是竖起的手指头了。又乘小船渡到东岸,来到穿山南麓,向北上登。拨开草丛找到石橙,登上一个岩

,

高高地斜靠在半山

,

口向南,怀疑就是穿岩了。而

内钟

石柱悬垂在当中,琼玉般的石棱条层层叠叠,颇有些曲曲折折的景致。从

壁左侧深入进去,便渐渐下洼并黑下来,水积在其中。明白这不是穿岩,便出来。由

右再次攀登,就见高大的岩

十分空旷,平平地穿透山腹,径直穿过山十多丈,高处宽处都有五六丈,上方似拱桥,下边如雨道,中间没有悬挂罗列的岩石,所以一眼望去通明透亮。

非边右侧的崖壁上凿有“空明”二字。由

外攀着山崖向东转,又开有一

,向北,与穿岩并列,可后部中间不通,

内分出层层


,如果把穿岩比喻为宽敞的殿堂,那么此

就是幽深的内室了。它东边还有三个

口,从下面可以望见,来到这里却峻峭陡削没有路。穿岩的南边,

上又高悬着一个

,向南,与穿岩重叠着高张而起,可后部不向北方穿透,

内岩石如罗列着的重重筛帐,如果把穿岩比作平台,那么此

就是高架起来的楼阁了。凭眺了许久,仍经原路向东下到积水的岩

。将要往南抵达山麓时,又见到一个

,

口也是向南,但位于积水岩

的东面。

内也有旁

,向西进去后又窄又黑,无奇特之处。此时将近傍晚,于是仍然向西渡到荷叶山下。往北行二里,路过河舶所,溯漓江东岸,又向东J晰三里,过浮桥后返回寓所。初十

我在寓所中休息。上午,叫顾仆去取前天留在朱初肠处包裹的石头,内中有一块黑峰石,有许多斧凿粘接的痕迹。下午,又亲自带着石头前去调换,可朱初肠到王城后门去看戏去了,暂且把石头留在他家。于是同静闻拿着题好诗的扇子及岳麓山的茶叶去送给给谷。及到王城后门时,正在演戏,看戏的人拥挤在门前的栅栏前,不能进去。静闻把扇子、茶叶装在袖中登上了礼佛坛。恰巧维谷在坛上,重新约定在十三

登峰。我此时在暴热的太阳下中暑,十分严重,不想看戏,急忙托付栅栏内的僧人催促静闻返回来,便歇息在寓所中。
M.IgmXs.CoM